要想把歌唱好,良好的歌唱技術是根本保證,而良好的歌唱技術只有通過長期的、不間斷的、勤奮而正確的練習,才能逐步獲得。作為一名學習聲樂的學生,幾乎每天都要用一定的時間進行反復的發聲練習和歌唱練習。正確的練習方法是提高發聲技術的基本條件。在練習中,發聲技術各方面的整體協調尤為重要。
經常討論起每天都在“練什么?”答案基本都是籠統而模糊的“練發聲”、“練氣息”、“練唱歌”、“練歌唱技巧”等。那么,具體“怎么練?”大部分人回答的便是一些具體的技術細節:練習氣息的具體運用;練習高音;解決喉擠的問題;放松舌頭和下巴;讓聲音更甜美等。
每個練習的具體技術方法是否正確暫且不談,其共同的特點基本全是局部練習。盡管可以將其視為難點的解決,但這種一味關注局部練習的方法是不正確的,而應該注重發聲練習的整體統一,每個人都應該遵循一套完整而成形的發聲技術及其練習方法:
一、整體協調的歌唱狀態
對于歌唱者來說,人體是一個絕妙的人體樂器,它對人類音樂藝術的詮釋、表達、渲染、體現,是世界上任何樂器都無法比擬的。
在樂器制造中,必須做到全部材料質地上乘、各個部件標準精確、制作工藝細膩精良,才能制造出優質樂器,才能發出最好的聲音。同樣道理,人體樂器也必須打造成優質精良的歌唱樂器,方能發出最美好的聲音。這個“優質精良的樂器”就是整體、統一、松弛、通暢、全方位協調配合的歌唱狀態。而這種歌唱狀態就是歌唱各部分的最佳配合,以形成協調統一的整體歌唱狀態。
二、歌唱各部分的協調要求
要想具備協調統一的整體歌唱狀態,在發聲練習中就應該注重具體技術細節的正確練習。對歌唱各部分的正確要求,就是具體的技術細節。歌唱技術大致分為以下幾部分:身體姿勢、氣息運用、歌唱腔體、聲音位置、咬字技術、音樂線條。下面將歌唱各部分在練習中如何進行整體協調的具體要求分述如下:
1.站立姿勢
這是一個常常被很多人忽略的問題。在站姿上不講究,甚至長期形成某種毛病,如低頭、仰臉、哈腰、鼓肚、彎腿、伸脖子,手勢動作僵硬機械不協調等不好的姿勢。這些姿勢首先來說不雅觀,直接影響表現形象,更主要的是對正確歌唱狀態的形成造成很多麻煩,產生諸如歌唱通道不暢,氣息控制失調,聲音易造成擠、卡等到不良發聲狀態,成了歌唱狀態的錯誤組成部分。如果強行去改毛病,便會唱出很不習慣的聲音甚至基本唱不出聲音。可見,沒有一個良好的姿勢,就不可能組成一個完整的最佳歌唱狀態。
那么,在練習中,站姿應該雙腳站穩,身體直立,頸椎、胸椎、腰椎在一條直線上,眼睛和面部平視而略仰,自我有一種挺拔、高大、興奮、自信的感覺。由此也想到,面部表情亦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環節,演唱時閉眼、瞪眼、歪嘴、咬牙、皺眉頭、翹嘴唇等都是一些不良習慣,給人以視覺上的不協調,必須重視起來,嚴格而認真地去克服掉。
2.氣息運用
氣息是歌唱的生命、動力和基礎。有人說:“掌握了正確的呼吸方法,也就基本掌握了正確的發聲方法?!币员救说膶W習體驗和實際效果來看,感覺氣息應吸到后腰的雙腎處(當然這只是一種意念和感覺)。這樣一是吸得深,二是上胸部處于放松狀態,不易引起“端氣”的毛病。在用氣的時候,正確地說,應保持腰圍的擴張狀態,但是很多學習者在實際運用過程中總是掌握不好,達不到氣息深沉、通暢的效果,關鍵是未把腰圍擴張的原理搞清楚。這里面有個“因果”關系的協調統一問題。比方說,用一個充了氣的圓氣球,放在上下掌之間,用兩手掌上下對氣球施加壓力,就會看到由于手掌上下的壓力,氣球變成了扁形,氣球的四周向外擴張出來。氣球本身是不會擴張的,它的擴張取決于手掌上下的壓力。在這里,手掌的壓力是“因”,而氣球向四周的擴張是“果”。同樣的道理,用氣時,腰圍的擴張狀態取決于上下給予氣息的壓力。上下給氣息的壓力是“因”,腰圍擴張的狀態是“果”。只有對氣息施以均勻、穩定的壓力,才會產生腰圍擴張狀態的保持。往往我們在用氣之前,首先做出腰圍擴張的狀態,這是主觀上用肌肉撐起的一種僵硬擴張狀態,“因果”不協調,不但用不上氣,而且極易造成往上端氣的毛病,自然達不到氣息通暢的結果。
另外,在給氣息向下施以壓力的同時,會明顯感覺到后腰部有一個強有力的用力部位,這個部位就是氣息的支持點,這也是氣息乃至歌唱練習的協調中心。
3.歌唱腔體
歌唱時各共鳴腔體應該是充分打開的,如此才能使氣息聲音通暢。正確的協調方法是首先用“半打哈欠——嘆氣”的辦法把喉頭放在最低位,同時用頸部向四周擴張的力量把喉嚨打開,再向下做一個深呼氣的動作,這時,可以明顯地感覺到頸窩(兩鎖骨之間的坑)下方的深處有一個著力點,這個著力點就是我們感覺上發出聲音的地方。頭部兩側的頜關節用向上抬上頜(上口蓋)的力量打開,不可用向下拉下巴的辦法來打開頜關節,那樣將會牽動下巴,容易造成下頜和舌根的緊張,形成卡喉嚨的毛病。在主觀感覺上,下巴在歌唱中永遠處于無重量、無神經的狀態,好像不存在一樣。就是下巴存在緊張問題,也不要用任何辦法去直接放松下巴,那樣做,下巴很難放松,甚至越“放松”越緊,因為在意識中仍有下巴的存在。而是要把注意力和用力部位集中在對上口蓋的使用上,如此與其它部分的正確狀態相配合,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在歌唱的共鳴腔體中,一種是可調節共鳴腔,如口咽腔、喉咽腔;一種是不可調節共鳴腔,如胸腔、鼻腔、頭腔。但在我們歌唱主觀意識上,都要把它們置于可調節的狀態下,在意念上是可以調整控制的。這一點,是要經過長期的整體協調統一練習才能體會到的。
4.聲音的位置
聲音的高位置,是指充分的頭腔共鳴,也就是我們所強調的面罩共鳴。獲得充分頭腔共鳴的聲音,是一種集中、明亮、松弛且具穿透力的聲音。歌唱感覺比較松弛,音色比較明亮優美。運用哼鳴練習,可協調獲得高位置聲音。
哼鳴時,首先要感覺到所有腔體已全部打開,然后同時用“哼——吸——嘆”的辦法哼出高位置的聲音。
“哼”的感覺是:頭部的鼻竇、蝶竇、額竇都從里面撐開,鼻根或眉心有一種向里“繃”的感覺,舌頭輕輕堵上后鼻道出口,形成哼鳴狀態,哼出來的聲音走向是向后向下的。
“吸”的感覺是哼出輕松、明亮的聲音之后,把舌頭輕輕離開后鼻道出口,這時聲音變成一個圓潤的半哼半唱的“啊”,用順著上腭往里吸氣的感覺,把聲音深深向后向下吸下去。
“嘆”的感覺和“半打哈欠——嘆氣”的感覺一樣。
“哼——吸——嘆”分解開是三個動作,但要通過練習把這三個動作協調統一成同時發出的一個整體動作,發出來的聲音才會有半哼半唱的感覺,明顯感覺到自然的明亮、輕松、通暢。
“哼——吸——嘆”用力的方向是向后向下的,發出聲音的實際走向是向前向后的,這又是一個辯證統一的關系。
另外,哼鳴練習是內部氣息與腔體的協調統一。純哼鳴時,嘴巴無論是輕輕打開,還是輕輕閉上,或是做咀嚼的動作,對發出來聲音的音色、通暢與穩定應該毫無影響。
5.歌唱咬字
發聲練習僅僅達到氣息、腔體的協調統一是遠遠不夠的。我個人認為,聲樂形式表現音樂藝術的最大特點就是語言。聲樂的語言表達,主要表現在咬字方面,咬字清晰、語言準確、吐字優美、字聲結合完整是歌唱咬字的目的。但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要經過嚴格的歌唱咬字訓練,因為歌唱的咬字和語言的咬字是兩回事。語言咬字就是一般的講話,而歌唱咬字就需要和聲音、氣息、音色、音樂等歌唱技術密切配合并融為一體,才能達到理想的咬字效果。所以,科學、系統、嚴格的歌唱咬字練習,是整體協調的發聲練習中必須而重要的。
歌唱咬字訓練的方法很多,精通“十三轍”,掌握中國語言的咬字規律和吸收意大利美聲唱法的“母音連接”、“母音變形”等咬字技術都是很重要的。在我們學習聲樂的過程中,正確而協調的歌唱狀態尚未形成,理想的聲音效果還沒有定形與鞏固時,咬字是不可能清晰的。我們練習時,往往把字咬得過于清楚(過死),而破壞了聲音的統一和音樂的連貫。因此,應做到“松中咬、動中咬、似咬非咬、氣中咬、聲中咬、清楚為巧”,一定要在行腔的過程中咬字,而不能咬住字以后再行腔。在聲音松弛通暢,音樂線條連貫的基礎上咬字,把松弛的聲音作為語言的載體。盡管可能會出現咬字太松而不清楚的現象,也要循序漸進,慢慢進行協調,待正確的歌唱狀態和聲音建立起來且鞏固以后,再細致講究的完善咬字,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正確的咬字部位不在嘴里,而是在胸部的“劍突”周圍。我們人體胸部的肋骨像“人”字型,向兩邊分開,“人”字的夾角處,有一塊似三角形的小骨,這就是“劍突”,歌唱咬字和換字的部位應放在這里,就像咬字的嘴長在這里一樣,每個字都從這里向前發出。要把氣、聲、字在這個地方融合在一起,以此達到聲音的統一和通暢。
6.音樂連貫
整體協調突出一點就是連貫。任何的音樂表現形式中,連貫的音樂線條都是極為重要的,可以說連貫的音樂線條是音樂表現的精髓和靈魂。
聲樂表現形式中,音樂線條的連貫更為復雜,它要求五個連貫,即氣息連貫、聲音連貫、咬字連貫、音樂連貫、感情連貫。發聲練習中就要把這五個連貫很完善地融合在一起,一定要腦子認識清楚,理解準確,方法得當,并堅持不懈地進行協調統一的練習,以達到理想效果。
歌唱的技巧
通過胸聲、頭聲、咽音、混聲以及各種“工具”的練習讓歌唱的過程更加輕松和自然,讓歌唱時的音色更加統一,在不改變每個人原本音色的同時,極大 地開發出每個人唱歌的潛力。
呼吸
我們人類是如何發出聲音的呢?
首先我們的呼吸為我們帶來了發聲所需要的“動力”,將空氣吹動聲帶振動繼而發出了聲音,由此可見空氣與聲帶振動的配合就是我們發出聲音的必要前提。
在一開始,我們被教授了正確的呼吸方式,并且糾正了一些錯誤的呼吸方式,比如常見的腹式呼吸(吸氣時小腹向外頂起),強調了呼吸時僅有第五和第六根肋骨擴張的關鍵性,為科學的發聲奠定了良好的氣息流動與正確的氣息支撐,呼氣時運用橫膈膜肌肉的回收將氣息送出時,借由腰腹部肌肉發力作為控制,而非傳統教學中,采用鼓起小腹的作為“正確”的呼吸教學,徹底改變了我對呼吸一貫的錯誤認識,也感受到呼吸原本的自然與舒適,不必受到傳統呼吸方式過于強調小腹的鼓起到導致的脖、頸、肩膀以及胸口在吸氣時造成憋氣,僵硬,緊繃感,導致呼氣也無法做到放松自然。正確的呼吸,會讓唱歌的過程更具有舒適性。
聲帶閉合
在學習了正確的呼吸之后,就開始學習發聲過程中另一關鍵要素————聲帶閉合。不得不討論的是,在整個SLS學習過程中,是非常強調聲帶自主工作的重要性的。什么是聲帶閉合呢?大多數的人會借助喉部外肌的力量,強行擠壓聲帶,讓它被迫閉合而演唱,這種錯誤發力引起的聲帶被迫閉合是具有危險性的。正確的聲帶閉合應是借由聲帶肌肉在氣流的作用下自主拉伸閉合的過程,其運動的原理就是“伯努利效應”,聲帶閉合與氣流之間應保持平衡,是一種“外松內緊”的體會。
胸聲
掌握了發聲的兩大要素之后,就可以開始制造聲音了!接下來學習的胸聲,作為最開始學習的第一種聲音,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胸聲,來自人聲音域中最低最自然的區域,是聲帶振動發聲后,利用胸腔共鳴所發出的聲音,最為明顯的體會就是會感受到胸口甚至后背的震動。胸聲的練習必須結合正確的呼吸方式,只有這樣才可以感受到發聲時,氣息的支撐感,氣息被擋在聲門下,同時促使聲帶自然閉合后,發出自然的,不漏氣的,不故意擠壓的聲音,在練習時要保持喉嚨的打開,用氣流帶動聲音,在胸聲區域中不同的音高上保持一致的口腔形狀,和平穩的氣息推動。胸聲的練習是最自然的,更類似于我們平時講話時的聲音,胸聲對于呼吸,聲帶閉合,喉外肌卸力有著明顯的體驗,是頭聲,混聲學習之前的基礎,對于接下來的學習具有重要意義。純粹的胸聲練習音域,男生在E4之下都屬于胸聲的范圍,女生的練習音域根據不同類型的聲音通常在A4或C#5之下,在練習時需要注意。
唇顫
學習胸聲后,一些常見的發聲問題就一一浮現了:喉嚨擠卡不打開,喉頭抬高,喉外肌參與發力(下巴、舌頭、脖子等),這些都是影響平衡發聲的重要因素,那么下面要學習的內容不僅可以平衡我們的聲音,還可以使我們感受到混聲的美妙初體驗,那就是唇顫!
唇顫的作用很強大,它不僅可以平衡音區,平滑渡過換聲點,共鳴順利轉移,以及共鳴空間的保持,它還是一個暖嗓熱聲的一個很棒的工具,并對氣息也有著很好的鍛煉!這個工具是每一位流行歌手最經常用到的,但是種種益處都是建立在一個正確的唇顫發音中的。正確的唇顫應該是同樣輕松而又令人愉悅的,任何的外部的緊張與拉扯都是不正確的,手指托起嘴巴兩側可以減輕唇周皮膚的重量,在控制均勻出氣的同時,以“不”字音作為起音,并在持續發聲的過程中保持“唔”音的狀態,在一開始可以在不發音調的過程中找尋語音發聲的感覺,做到盡可能地松弛外肌,舌頭自然平放的狀態,然后將這種感覺帶入到音調中。做好一個唇顫對我們是有很大幫助的,因此正確的唇顫方式就格外重要!
喜歡唱歌的朋友可以點擊文章下面(評論上方)的“了解更多”進行系統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