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吳碧霞,坦言自己的狀態更“松弛”,而中西兼修,則是她始終強調的一個話題。
▼吳碧霞上課視頻
吳碧霞——練聲不是簡單的聲音問題,而是文化問題
問:具體到教學中,你怎么理解和踐行中西兼修?
吳碧霞:目前的音樂學院如何教大一、大二(入門階段)的學生練聲?這不是簡單的聲音問題,而是文化問題。演唱講究氣息,氣從哪里來?從情感來。情感從哪里來?從文化來。有了文化,就有了底。有了依托的情感,氣息就是充沛的,這個氣息迸發出來的聲音,也就是有張力的。
所以我認為,能夠中西兼修、自由轉換的前提,是我們的腳要落在實地。萬變不離其宗,我不管怎么唱都是吳碧霞,永遠帶著我的個人情感、氣質和偏好。我唱《弄臣》和《紅樓夢》,為什么會有不同?這個不同不是我進行了簡單的聲音的調整,而是進行調整,就是對于不同文化的認知、對于情感的把控。
現在大一、大二的孩子,一方面要做技術的準備,也就是說將自己當成樂器來訓練自己的身體,這是體育課,不牽扯情感和文化的內涵。但是作為一個樂器的演奏者,又要對自己進行把控,如何把控?就必須有文化的調動。從這兩方面來訓練才是得當的。
練聲的方式不能離開技術的訓練,同時文化修養的提升也很重要。我感覺我們孩子的文化根基還是太薄弱了,原因還是他們小時候接觸的面太少、太偏頗了。
問:中國在歌劇藝術上,和外國相比,差距在哪里?
吳碧霞:歌劇藝術本來就是外來的,在西方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我們借鑒而來。
差距方面,我直觀的感受是在創作理念方面。我們的制作能力還比較弱,雖然創作了一些歌劇作品,但都是穿著中國衣服,內核仍是外國的。
我們思考洋為中用,到底用什么是個關鍵的問題,我覺得我們應該創作母語文化的歌劇作品。欣賞西方歌劇,首先的困難就是語言。歌劇首先在于歌,但要體會更深層次的感動,則需要語言文化的背景。
問:被譽為“中西合璧的夜鶯”,你覺得中西兼修是一個大的趨勢嗎?
吳碧霞:我覺得是。現在的資訊很發達,對于外部的文化了解得更多,就必然進行融合,其實中國的文化歷史就不是封閉的,漢文化博大精深,原因也是因為它的開放性。但是,在開放、融匯過程中,要將傳統堅持下來,并且和外部文化一起進步,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肩負的責任。
問:當母親后,在演唱方面有什么改變嗎?
吳碧霞:我自己感覺不明顯,但是外人會覺得有變化。前不久,我和二胡演奏家宋飛一起演出,她在后臺聽我演唱,然后告訴我:你變了,比以前更松弛了。
是的,當母親后,我的心態、整體都發生了變化。松弛對我們歌唱家而言是很好的一個狀態。現在我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豐富,可能分心的事情就比較多,不像過去作為學生、演員那么簡單。但豐富有豐富的美、單純有單純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