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練習方法是提高發聲技術的基本條件,每個人都應該遵循一套完整而成形的發聲技術及其練習方法。
歌唱技術大致分以下幾部分:身體姿勢、氣息運用、歌唱腔體、聲音位置、咬字技術、音樂線條。下面做一些闡釋。
站立姿勢
站姿不講究,容易形成毛病,如低頭、仰臉、哈腰、鼓肚、彎腿、伸脖子,手勢動作僵硬機械不協調等不好的姿勢。
這些姿勢首先來說不雅觀,直接影響表現形象,更主要的是對正確歌唱狀態的形成造成很多麻煩,產生諸如歌唱通道不暢,氣息控制失調,聲音易造成擠、卡等到不良發聲狀態,成了歌唱狀態的錯誤組成部分。
在練習中,站姿應該雙腳站穩,身體直立,頸椎、胸椎、腰椎在一條直線上,眼睛和面部平視而略仰,自我有一種挺拔、高大、興奮、自信的感覺。由此也想到,面部表情亦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環節,演唱時閉眼、瞪眼、歪嘴、包牙、皺眉頭、翹嘴唇等都是一些不良習慣,給人以視覺上的不協調,重視起來,嚴格而認真地去克服掉。
氣息運用
氣息是歌唱的生命、動力和基礎。有人說: 掌握了正確的呼吸方法,也就基本掌握了正確的發聲方法。
歌唱中,感覺氣息應吸到后腰的雙腎處(這是一種意念和感覺)。這樣一是吸得深,二是上胸部處于放松狀態,不易引起 端氣 的毛病。在用氣的時候,應保持腰圍的擴張狀態,達到氣息深沉、通暢的效果。
往往我們在用氣之前,首先做出腰圍擴張的狀態,這是主觀上用肌肉撐起的一種僵硬擴張狀態, 因果 不協調,不但用不上氣,而且極易造成往上端氣的毛病,自然達不到氣息通暢。
歌唱腔體
歌唱時各共鳴腔體應該是充分打開的,如此才能使氣息聲音通暢。
正確的協調方法是首先用 半打哈欠-嘆氣 的辦法把喉頭放在低位,同時用頸部向四周擴張的力量把喉嚨打開,再向下做一個深咳氣的動作,這時可以明顯地感覺到頸窩(兩鎖骨之間的坑)下方的深處有一個著力點,這個著力點就是我們感覺上發出聲音的地方。
,,
頭部兩側的頜關節用向上抬上頜(上口蓋)的力量打開,不可用向下拉下巴的辦法來打開頜關節。
在主觀感覺上,下巴在歌唱中處于無重量、無神經的狀態,好像不存在一樣。
聲音的位置
聲音的高位置,是指充分的頭腔共鳴,也就是我們所強調的面罩共鳴。獲得充分頭腔共鳴的聲音,是一種集中、明亮、松弛且具穿透力的聲音。歌唱感覺比較松弛,音色比較明亮優美。
運用哼鳴練習,可協調獲得高位置聲音。
哼鳴時,首先要感覺到所有腔體已全部打開,然后同時用 哼——吸——嘆 的辦法哼出高位置的聲音。
哼 的感覺是:頭部的鼻竇、蝶竇、額竇都從里面撐開,鼻根或眉心有一種向里 繃 的感覺,舌頭輕輕堵上后鼻道出口,形成哼鳴狀態,哼出來的聲音走向是向后向下的。
另外,哼鳴練習是內部氣息與腔體的協調統一。純哼鳴時,嘴巴無論是輕輕打開,還是輕輕閉上,或是做咀嚼的動作,對發出來聲音的音色、通暢與穩定應該毫無影響。
歌唱咬字
聲樂形式表現音樂藝術的特點就是語言。
聲樂的語言表達,主要表現在咬字方面,咬字清晰、語言準確、吐字優美、字聲結合完整是歌唱咬字的目的。
歌唱咬字訓練的方法很多,精通 十三轍 ,掌握中國語言的咬字規律和吸收意大利美聲唱法的 母音連接 、 母音變形 等咬字技術都是很重要的。
我們練習時,往往把字咬得過于清楚(過死),而破壞了聲音的統一和音樂的連貫。因此,應做到 松中咬、動中咬、似咬非咬、氣中咬、聲中咬、清楚為巧 ,要在行腔的過程中咬字,而不能咬住字以后再行腔。在聲音松弛通暢,音樂線條連貫的基礎上咬字,把松弛的聲音作為語言的載體。
音樂連貫
整體協調突出一點就是連貫。任何的音樂表現形式中,連貫的音樂線條都是極為重要的,可以說連貫的音樂線條是音樂表現的精髓和靈魂。
聲樂表現形式中,音樂線條的連貫更為復雜,它要求五個連貫,即氣息連貫、聲音連貫、咬字連貫、音樂連貫、感情連貫。發聲練習中就要把這五個連貫很完善地融合在一起,要腦子認識清楚,理解準確,方法得當,并堅持不懈地進行協調統一的練習,以達到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