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通道 是一個聲樂專用名詞,是一種想象中的假設和比喻,也就是發聲時感覺到在雙耳后居中的上下垂直線上,有一個管狀的通道。在整個歌唱過程中,這個通道一直處于 吸開 的狀態中,使之始終保持通暢。在發 u 元音時比較容易找到此種感覺,故也稱 u通道 、 后通道 。
訓練打開通道的辦法,多是用發 u 元音的練習。發聲時要把小舌頭(懸雍垂)向后上方卷起,并把小舌頭后面的空間向后吸開,同時配合后鼻道的向后吸開進行發聲練習。
在后鼻道的后上方,有一個聲音的 哼點 ,這個點要集中和緊繃,它是聲音的質量和音色的體現。
歌唱的 通道 要唱寬不唱窄,聲音的 哼點 要唱小不唱大。
需要提醒的是:所有的動作都是在柔和、協調、平衡的狀態下完成的,任何部位的過于用力和僵硬都是不對的,也不能達到理想的聲音效果。
在進行建立通道訓練的階段,某些學生唱出的聲音讓有些人可能接受不了,可能會懷疑:聲音是不是太靠后了?是不是沒有色彩了?是不是咬字不清了?是不是太像美聲了?……可以肯定的說,以上這些擔心是不必要的。我們追求的理想聲音應該是 通、松、透、亮 的, 通 是放在diyi位的。只要把聲音唱 通 了,那么發聲技術上的問題也就解決了一大半,其它問題很快都會迎刃而解。
聲樂訓練要有計劃、有步驟、有階段性。切不可拿聲樂演唱的終標準來要求我們 半成品 的學生。筆者親眼見到過很多聲樂教師為尚未建立歌唱通道,聲音還在擠、卡的學生處理作品風格、語言、感情等等的現象。這有多大意義呢?
筆者認為,聲樂的訓練首先要解決的是學生的發聲技術問題,只有把學生的聲音訓練的基本達到 通、松、透、亮 之后,再進行其它方面的處理和訓練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追求的目的。
歌唱通道
通道一詞早是金鐵霖老師提出的,用來比喻歌唱時的發力、氣息、聲音過程的一種身體感受!
說到通道我們今天就要說說后通道!
后通道顧名思義就是身體后半部分的通道,我們在歌唱發聲時,發聲狀態就像是一只肉做的喇叭,也就是一只肉做的管樂,發聲狀態完全是基于物理發聲狀態下進行的!
我們在語言發聲時因為需要滿足語言所需要的快速、流暢、流利、清晰等語言發聲咬字的特定要求,致使我們的身體在學習語言和長期使用語言時盡可能的調短、調小我們的發聲管道來獲得精巧的咬字發聲能力!
這個協調的過程是比較漫長的從娃娃呀呀學語開始一直到七八歲左右,才能將語言功能基本建立完善!這個過程是科學的、合理的、精妙的,也是整個世界上獨有的!
但也是這樣的一個過程直接導致了我們在獲得語言能力的同時丟失了部分原始的發聲能力!
因為我們歌唱發聲不同于語言發聲的根本要求是有巨大差別的!
因為歌唱除了要求我們能夠咬字之外還需要比語言更夸張的語氣和抒發情感時爆發的夸張的聲音!
因為說話時身體盡可能縮短發聲管道才能說的更快!(比如我們在練習繞口令時我們發出來的聲音是非常短而弱的)
而歌唱時為了滿足聲音需要是要求我們盡可能拉長發聲管道來滿足對聲音的需求!
所以我們需要通過訓練、協調才能獲得或擁有這樣的一個能力和習慣!
我們的身體發聲管道是不可能脫離呼吸道范疇的,拉開、拉長聲音管道也就是擴張、擴展我們的呼吸管道,那么這個擴張的過程是不可能通過外力來完成的而是需要我們的身體自身的發力來完成!這力量就是我們吸氣時的那股力量!因為我們只有通過吸氣才能擴張我們的呼吸管道!
而我們身體吸氣時的力量主要是以背上的肋間肌、背肱肌、和丹田盆底肌等肌肉完成發力的!
所以可以這樣來理解什么是通道!
就是我們身體從肌肉發力吸氣到推動氣息使氣息流動以達到用氣作用于聲音并使喉嚨發出的聲音能擴展至被吸氣動力吸開的呼吸管道內發聲共鳴并使各呼吸管道段的不同共鳴腔體相互連接發出混合共鳴的能力來滿足歌唱時對聲音的需要!
也就是由身體力量發力吸氣并推動氣息作用于聲音和共鳴的一個身體運動過程、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