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輕松找到正確的氣息支點,今天分享一個三步練習法:
(1)尋找“胸腔點”;
(2)在“胸腔點”支持下練習各種簡單的發音;
(3)在“胸腔點”支持下練習各種母音發音。
這三步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尋找“胸腔點”
氣息支點是發聲時存在于人們意念中的各部分肌肉用力的目標和方向,找到了它,發音時才能有的放矢。
在這一階段,采用的方法是叫學生先將胸腔吸足氣,然后屏住呼吸,放松頸脖、肩膀部位的肌肉,將下巴微收。
這樣,學生慢慢就能感受到胸口存在著一個聚焦的“著力點”,即大致在襯衫上方第二顆紐扣位置上的“胸腔氣息支點”,簡稱“胸腔點”。教
師引導學生反復做以上動作,直至他們能熟練地找到“胸腔點”為止。
在“胸腔點”支持下練習簡單發音
這是連接氣息運作和發聲效果的關鍵環節,這個環節分三步:
首先,在感知到“胸腔點”的基礎上,用在該支點處連續慢速“咳”出短促“e”音,體會胸腔點快速“開合”發音的運作模式。
此步驟的操作要點為:
(1)意念中的氣息走向應從下丹田(小腹處)至“胸腔點”;
(2)意念中“咳”的聲音位置應在“胸腔點”,不可在喉部;
(3)“咳”的動作要短,訓練屏氣肌肉群的反應;
(4)操作過程中,應將注意力集中在記憶“胸腔點”位置和操作狀態的體會上;
(5)發音時應盡量避免過多的口腔共鳴。該環節的聯系效果應從“質”“量”兩方面來評價。
“質”是指氣息支點用力是否明確,聲音是否短促、集中;“量”則指一口氣能“咳”的數量(一般在掌握方法后,每口氣能咳一百下左右)。
二步,在前一步的基礎上“咳”時,加上音高變化。
這里的“音高”是相對而言的,不用拘泥于某種準確的音程關系。
學生剛開始時,可只在一個比較小的音程(如二度之內)里練習兩個音,隨著能力的增強可增加音的數量和音程的跨度。
關鍵是不管音高發生怎樣的變化學生都需嚴格遵守前一步中的操作要點,始終要將意念中發聲位置通過下丹田往上頂在“胸腔點”上,并體會隨著音高往上,“胸腔點”張力加大的感覺。
第三步,在第二步的基礎上,將不同音高連起來,進行與戲曲中的“吊嗓”相似音高向上的滑音練習。
其關鍵點與第二步相似,只是由原來的不同音高形成的“點狀”變成了因連續變化而形成的“線狀”。
“胸腔點”支持下練習具體聲母練習
從這時,學員開始用“胸腔點”的支持來練習朗誦古詩詞,古詩詞本身含有的節奏、平仄、韻腳等音韻元素,可以培養美感,還能為之后的吟唱打下語音方面的基礎。
因為古詩詞譜曲的歌曲較多,正音成果也可直接運用到其后的歌曲演唱中。在朗誦詩歌前,學生先要練習組成漢字的音素,學習普通話的發音。
每個漢字都是一個音節,包括聲、韻、調三方面。
以“胸腔點”為支持來練習聲母時,學員應特別注意阻氣力量小、送氣較多的聲母,如“h”(例字:花、紅)。
避免發音時因阻力較小而將“胸腔點”的力量也“滑”掉的情況,那樣會讓高壓強的氣息支持直接落到聲門上,不但音質會變薄、變干,而且聲帶也很容易疲勞。
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是在發這些輔音之前先做“胸腔點”的準備,把氣流控制住,再發該聲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