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息是聲音的動力來源。
說話時,橫在呼出氣流通道上的兩條聲帶,迅速地一開一閉,把穩定的氣流切成一串串的噴流,進而轉換成聽得見的峰音,隨著舌、唇、腭等器官的運動,不斷改變聲道的聲學性質,將峰音變成能區別的語音,通過胸腔、喉腔、咽腔、鼻腔、口腔組成的共鳴器放大而發出聲音,這就是發音的全過程。
氣息的運用與呼吸、聲帶、共鳴器等有著直接的關系。為此,著重要進行下列訓練:
有的人講話或唱歌聲音洪亮、有力,人們贊嘆說,他(她)中氣很足,相反,有的人說話或唱歌音量很小,有氣無力,上氣不接下氣,像蚊子嗡嗡叫一樣,使人難以聽清,這種人則中氣不足。其間除了身體素質的區別外,還有一個氣息調節技巧問題,即呼吸和講話的配合、協調是否恰當的問題。
正常情況下,說話是在呼氣時而不是在吸氣時間進行的,停頓則是在吸氣時進行的。如果是持續時間較長的講話或朗誦,必然要求有比平時更強的呼吸循環。
講話時的正確呼吸方法,應當采用由胸腹式聯合呼吸法(也稱丹田呼吸法),即運用小腹收縮,靠丹田的力量控制呼吸。郭蘭英老師在談到運用這種呼吸方法時說:唱歌時小肚子常是硬的,唱的越高就越硬 。
胸腹式聯合呼吸介于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兩者之間,是二者的結合,具體方法如下:
吸氣:小腹向內即向丹田收縮,相反,大腹、胸、腰部同時向外擴展,可以感覺到腰帶漸緊,前腹和后腰分別向前、后、左、右撐開的力量。用鼻吸氣,做到快、靜、深。
呼氣:小腹差不多始終要收住,不可放開,使胸、腹部在努力控制下,將肺部儲氣慢慢放出,均勻地外吐。呼氣要用嘴,做到勻、緩、穩。在呼氣過程中,語音一個接一個的發出后,組成有節奏的有聲語言。
這種呼吸方法可以使腹部和丹田充滿氣息,為發音提供充足的氣,同時,由于小腹向內收縮,胸前向外擴張,以小腹、后腰和后胸為支柱點,為發音提供了充足的力。氣與力的融合,為優美的聲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講話過程中,要處理好講話和呼吸的關系,注意:
首先,盡可能輕松自如,吸氣要迅速,呼氣要緩慢、均勻,吸入的氣量要適中。
第二,盡可能在講話中的自然停頓處換氣,不要等講完一個長句才大呼大吸,顯得講話很吃力。還要根據自己的氣量來決定是否用中途不便停頓的長句,不要為了渲染和曾強表達效果而勉為其難地為之。那樣,會適得其反。
第三,盡可能時講話時的姿勢有利于呼吸。無論是站姿和還是坐姿,都要抬頭舒肩展背,胸部要稍向前傾,小腹自然內收,雙腳并立平放。這樣發音的關鍵部位:胸、腹、喉、舌等才能處于良好的呼吸準備和行進狀態之中。呼吸順暢,方可語流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