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口發音不能憋,
“聲音落底 氣通暢。
“聲門適度 “三不準
,腔體上下要“虛張
。張嘴“內視 往下“看
,喉結下沉底寬敞。
“忘掉喉頭 沒感覺,
“聽著、看著 咽腔響。
胸口往下找氣柱,音色純凈又明亮。
“高音氣大嗓眼兒小 ,
聲帶不躲要敢唱。
氣混聲兒來聲混氣,
貼邊兒向后進咽腔。
歌唱共鳴有三種方法或形式:①口腔共鳴,指聲音從口腔以及喉頭上部的咽腔中獲得的共鳴;②胸腔共鳴,指聲音從胸腔的氣管中得到的共鳴;③頭腔共鳴,指聲音從鼻腔以及額竇、蝶竇等處得到的共鳴。以上三種共鳴形式,其中以口腔共鳴為重要。歌唱者通過以上各共鳴腔體的共振,能使歌聲豐滿、洪亮、圓潤、嘹亮。并能穩定、地保持良好的效果。
物理學是這樣給共鳴定義的:共鳴是指發聲器件的頻率如果與外來聲音的頻率相同時,則發聲器件將由于共振的作用而發出聲音的現象。這種描述一般人很難理解,如果用通俗的說法來表達則是:我們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引起的,例如敲擊一個物體時,它會產生振動,就是所謂的聲波,也就是你能夠聽到的聲音。不同物體振動時,產生不同頻率的聲波,于是可聽到不同的聲音。假如兩個發聲頻率相同的物體相隔很近,當你敲擊一個發聲物體,相鄰的相同的物體可能跟著發聲,這種現象就叫共鳴。大家都注意到容器類的物體更容易發出共鳴。如果拿一個發聲物體挨近容器口,如果聲音頻率或者聲音波長合適的話,此容器能夠產生共鳴。共鳴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可以使微弱的聲音加強和放大。多種中外樂器都具有容器的特點。當然,如果容器出現破損,共鳴的聲音也會有所變化。
為了區分發聲物體和共鳴物體發出的聲音,把開始從發聲物體發出的聲音稱為“基音 。
共鳴還有文學方面的意涵,通常指在閱讀文學作品時,產生一種和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相類似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可以是情緒、趣味、愛憎等。這就是常說的“我和某某的作品有共鳴 ,或者“和某某作家有共鳴 。嚴格地講,這種意涵與物理學的定義相似。
什么是唱歌的共鳴?當人呼出的氣體通過具有某種緊張度(張力)的聲帶時,會發出微弱的聲音,這種聲音是基音。基音進入人體解剖結構的共鳴空間后,能夠產生聲波共振,也就是共鳴,人的共鳴結構和發聲物體的共鳴有重要的區分,某個發聲物體的共鳴空間是固定的,而人的共鳴結構既有固定的,又有可以調節的共鳴結構。共鳴時,原來微弱的基音不僅被放大,同時聲音也被美化了。誰都知道樂器要發出優美的聲音要有很好的共鳴器,人也一樣,能讓聲帶發出的聲音達到好的共鳴效果,幾乎是每一位歌唱者夢寐以求的境界。因為歌聲的共鳴效果對于歌唱極為重要,那是使聲音具有立體感的根本所在。聲音共鳴也是唱歌聲音傳得遠的要素之一,掌握好聲音共鳴可以在不用揚聲器的情況下,歌聲就能夠充滿劇場,而且聲音聽上去圓潤動聽。
從人體解剖構造上,可以把共鳴分為口腔共鳴、鼻腔共鳴、胸腔共鳴和頭腔共鳴。
編者說:
歌唱共鳴之腔體認知
先來認識一下這個詞匯何為共鳴腔。
共鳴腔是指我們身體內部除喉部喉頭發聲體之外的能配合喉部產生聲音共振效果的各個聲音共鳴腔體,其中包括了頭部、口腔、胸部的各個腔室。
為什么要稱為共鳴腔呢?
因為在聲音共振產生過程中,能產生足量共振音量的部位是具備了空間的,空間回蕩是聲音共鳴產生的必要條件,所以具備空間能力的腔室是產生聲音共振的條件。
而我們身體內部的共鳴腔室產生于呼吸道內,因為人體只有呼吸道才是有空間和腔室的,這是因為呼吸的物理原因決定的,除呼吸道和耳道之外的人體任何部分都不存在任何空間,都會有器官及體液填滿,所以歌唱共鳴的空間就限于呼吸道內。
共鳴腔體根據呼吸道的物理性質又分為上下兩個部分,因為我們的口腔咽喉除了具備呼吸功能之外還是消化道的部分,由于消化道的特殊能力(咀嚼、吞咽、蠕動)導致將呼吸道切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也就是說在歌唱發聲時,我們應該盡量保持好口腔、咽喉部位的呼吸能力,這樣才能確保上下呼吸道之間的通暢性統一性。
基于聲音共鳴的物理性,對于腔體而言是打的越開聲音也就越好,所以我們總會聽老師不斷提醒學生打開…打開…打開
打開一詞又如何理解呢?
實際上打開就是吸氣,我們的呼吸道是用來呼吸的,吸氣的過程中全部腔體都是一致對外擴張打開的,所以(吸)這個字就決定了你打開的能力。
胸腔是呼吸的主要器官,既是呼吸器官又是共鳴器官,所以既承擔著呼吸的任務又承擔著共鳴的任務,所以保持好吸開并放松是重中之重,因為共鳴需要空間所以要吸開,因為聲音需要動力所以吸開,同時也要放松,因為我們總會有一些錯覺,覺得呼吸是口、鼻、胸、橫隔膜的事兒,其實完全相反,這些呼吸器官只是完成呼吸的工具,而真正呼吸的動力源并不在這些器官上,而在呼吸道之外的脊、背、腰、腹、肋等貌似和呼吸毫不相干的肌肉、筋、骨上,所以把歌唱呼吸的力量稱為張力,就是因為好的、科學、合理的歌唱呼吸,是由身體內層力量向外擴張產生的吸氣力量主導的,是由內而外的過程所以稱為張力(也就是張開的力)并非是憋氣擠壓的力。
頭腔共鳴實際上是打開鼻咽腔之后獲得的聲音效果,其中包括了頭部上呼吸道所能及的各個不同腔體包括了:鼻咽腔、鼻腔、各個鼻竇等具備共鳴能力的腔體及器官,其中的聲音共鳴主體是主要以幾個能產生強烈反射作用的聲音反射點大致為咽腔咽口部位反射區(咽音)、鼻腔硬腭反射區(前位置共鳴)、眉心篩竇反射區(面罩音)、后咽壁反射區(腦后音)等等。
哼鳴練習是學習歌唱發聲技術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訓練,也是獲得頭部共鳴發聲的途徑和手段。
無論你的能力進入到那個階段哼鳴練習是適用的,即使你已經成為了歌唱家,哼鳴仍然適合你練習,可以這樣說吧,唱歌的人這一輩子都要練哼鳴。
哼鳴的訓練分開口哼鳴和閉口哼鳴兩種不同的方式,兩種不同方式中都分有大哼鳴和小啍鳴兩種不同的形式。
啍鳴的訓練目的主要是,讓練習有好的調整呼吸和保持發聲位置的能力和感受。
哼鳴過程中的哼和鳴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兩種發聲狀態,實際上哼的目的就是為了你能夠找到正確打開的感受,哼不是練習的目標而是練習的過程,為的就是可以準確的感受呼吸的流動和聲音的位置。
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來講,高音就代表著假聲,如果一個人沒有協調好假聲,這個人也就不會有高音。
沒有訓練過聲樂的人,正常情況下是無法理解我們的發聲能力中具備多處部位發假聲的能力,就好像一個低年級的同學無法理解高年級的課程一樣。
想要弄明白假聲,首先要弄明白假聲的形成原理,假聲是通過局部緊張收緊擠壓聲音形成的,而且關鍵的是假聲會和真聲相伴的,有真聲才能有假,而且假聲是在真聲的上方形成的,因為真聲的聲音是開放的,那么反過來假聲就是收緊的,也就是說我們在發聲過程中收緊局部讓聲音形成局部的小腔體,或者說是局部的小氣旋,因為高音要縮小發聲器官才能出來的,我們生活中處處都可以看,比如高音的樂器是越小音越高,所以假聲是通過擠壓收緊局部聲音位置才能獲得,這是一種物理現象,那么在聲樂中的一個術語叫做關閉就是高音的關鍵了。
關閉一詞是翻譯之后的一種稱謂,coperto的原意是“掩蓋 或“蒙蓋 之意,所以這一唱法也稱為“掩蓋唱法 ,我理解中的關閉,實際應該是在頭腔共鳴的基礎上,保持進一步打開,將聲音充分的集中,使得我們有機會呢,突破更高的高音,甚至有用母音變形來確保音高的穩定和聲音的色彩,用腔體頂端的局部發力進一步打開抬起腔體,讓聲音能夠保持在一個比較集中的發聲點上完成,在發力過程中,有把頭蓋骨向上拎起來的那種感覺,位置更打開同時也更收緊,好像要把聲音往頭頂上開花一樣的感覺,在原有的母音上用加上一個(e呃)的發音感覺來穩定聲音,因為發(e呃)這個音時,無論你在什么聲部、無論什么聲音位置只要發(e呃)音都要用局部緊張收緊的力量,來向后向上拎起來,才能使聲音更集中、才能正常的發聲。
所以實際上關閉的感覺也就是局部發力擴張腔體,因為當你擴張發力時所相印的對抗力就會去收緊位置,形成一個局部的外擴內收的空間,將整體發聲管道的局部一個點區別于其它部位的增強擴張和收緊的力度,使之產生局部擴張和收緊的能力,所以擴張在什么部位就等于關閉在什么部位。
這樣就產生了各種不同關閉法的觀點,
比如:流行唱法使用的喉下關閉,中音提倡的口咽關閉力量,戲曲唱法中前腭人中部位的關閉力量,民族唱法中提倡的面罩音眉心關閉主導聲音和美聲唱法倡導的后咽壁力量關閉等等,都有各自不同的針對性。
那么關閉就可以出高音,關閉實際上就是一種假聲,假聲的反面就是真聲,所以實際上所有開放出來的聲音都是真聲,不管你從什么部位發出聲音來的只要是開放式的就是真聲,由此可見只要反過來擠壓式的就是假聲,而聲音的著力點是遵循著它固有的發聲邏輯的,真聲的聲音著力點上是無法完成假聲的,因為真聲著力的位置是比較硬的無法擠壓,擠出來也不好,所以假聲是站在真聲位置對面的,也就是是在真聲發聲點的上方或前方有一個比較柔軟的點可以毫不費力的關閉上來就好像一個蓋子一樣的掩蓋上來,輕松完成假聲,所以真聲和假聲是一對一對的,只要有真聲在前面不遠處就會有一個假聲是可以和這個真聲協調的,因為它們倆才是真正的一對。
換句話說并不是所有的假聲都可以直接拿來用的,而是在不同的真聲基礎上的所相對印的假聲才能同時使用,只有這樣才會減少隔閡使作品整體平衡。
而對于一個并沒有進行過腔體開發的人來說,假聲就是假聲,并不具備多腔體多部位的假聲能力,所以可能也就無法體會和理解我們現在討論的話題,因為在他看來假聲就是假聲就是擠壓軟腭產生的一種聲音。可實際上完全不是的,我們在這里討論的假聲是指打開腔體共鳴之后的高位置假聲或者說是喉部以下的胸腔里面的假聲等等的開發出來的能力。
總結一下你想要在什么聲區、什么聲音位置上練關閉,只要在你想要發聲的部位的上方收緊局部,比如喉下關閉時收緊喉下鎖骨、喉嚨發聲時收緊軟口蓋、硬腭共鳴時收緊門齒人中、眉心面罩共鳴時收緊額頭、頭腔高位置共鳴時往腦后收緊,都可以獲得局部的高音假聲,用這種發聲時的局部發力發聲,就可以起到所謂的關閉所帶來的聲音效果。
那么問題來了,有了假聲就有了高音,但真聲和假聲之間會有明顯的隔閡,如何才能磨合掉真聲和假聲之間的鴻溝,這就要我們通過大量的訓練去實實在在的做到,真聲弱唱、假聲真唱、平滑過渡,也就是說唱真聲時要加上假聲的弱音特征、唱假聲時要使用真聲的結實有力量的特點,真假過渡時用滑音的控制特點來平衡過渡不要留下明顯的坎兒,這樣讓人聽不出來你到底是真聲還是假聲,有句話叫真聲假唱
我們還要說的是不同的共鳴腔共鳴位置的運用,實際上也就是不同的歌曲作品所需要的風格定位。
為什么出現各種不同的唱法,而且各種不同的唱法訓練都會有一個共同點,都要求保持好呼吸、都要求打開腔體、都要求保持好聲音的位置。
而這個位置都被稱為高位置,實際上高位置并不只是一個,因為從口咽向上到鼻咽再向上至眉心面罩還有鼻咽向前至人中硬腭,這么廣大的區域任何一個點都具備了共鳴的能力,當發聲的著力點不同時,所產生的聲音也發生了明顯的改變,這就給我們表達喜、怒、哀、樂不同的情緒表現創造了很好的機會,所以不同風格的作品定位,首先要求演唱者具備各種不同發聲著力位置的良好把握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去體現作品的內涵,去表現詞曲作者對作品所要表達的意境。
所以哼鳴訓練也是要根據不同的聲音特點要求來進行不同的哼鳴訓練的,小哼鳴聲音位置比較靠前固更側重面罩音的開發,更適合人中、面罩、眉心的發聲訓練。
大哼鳴打開的度更大對氣息張力要求更嚴,更適合鼻咽腔共鳴訓練,也就是經常聽說的貼著咽壁吸著唱的訓練。
就像馬秋華教授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一位從事歌唱的歌者,如果一輩子只能用同一種聲音唱歌,唱出來的所有作品都是一個味道,那么這位歌者就是一位失敗的歌者 。
所以要想真正意義上的去唱好歌,就要真正的做到不同的作品、不同的風格就要用不同的聲音來表達。
只有這樣才能讓聽者感受到你的表演到底想要說明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