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谷一,中國女高音歌唱家,舞臺精彩
李谷一老師說的其實是:高位置(在口蓋以上,位置的方向向上,往哼鳴上靠)與深氣息(向下吸)為反作用力,聲音坐在氣息上。
哼鳴的位置就是歌唱的位置,位置高了,喉頭就解放了,頭聲用上了,才能減輕喉嚨這邊的磨損。頭腔才是唱歌長久的關鍵,不然好的條件也不能長久的支持。
口腔是從口咽腔通向前方的共鳴室,一般來說,上口蓋弧度大的“圓屋頂 ,形成口腔共鳴的效果好,也就是所謂“立起來唱 。
口蓋的共鳴反射作用
上口蓋前半部分由帶骨質的硬腭構成,質地堅硬。歌唱發聲時,從咽壁向前反射的聲音一部分“打在硬口蓋上 有一種“聲音碰在硬的物質上的感覺 ,硬口蓋與軟口蓋交界的中點會出現反射的共鳴焦點。
在中、低聲區演唱時,上口蓋這個“圓屋頂好像攏著一團明亮、圓潤的聲音 。唱高音時硬口蓋產生興奮的張力和“前面掛住勁兒的感覺 ,這時,更多的共鳴音響則出現在上口蓋以上的“面罩 (鼻梁頂端的眉心部位)和它后面打開的頭腔里面。
明亮的聲音帶著上口蓋及它的后上方空腔振動的感覺吸引著歌唱者的注意力;隨著音高上升自已覺著口腔共鳴減弱、頭腔與“面罩 共鳴音色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