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發聲器官的組成
聲音的形成是發聲器官協調工作產生的生理現象,這個現象的產生是氣息運動和聲帶振動所形成的物理現象,但歌唱的發聲運動又和我們平時說話的發聲有所不同,因而歌唱發聲又是一個物理的聲學、音響學現象。而進行歌唱藝術實踐又是一個復雜豐富的心理活動過程,因此我們的歌唱運動可以說是生理、物理、心理“三位一體”的行為。歌唱的發聲器官是由呼吸器官、發音器官、共鳴器官和咬字器官四個部分組成,它們是歌唱發聲的全部物質基礎,是歌唱發聲運動中的主要功能系統。
1、 呼吸器官
呼吸器官,即“源”動力,是由口、鼻、咽喉、氣管、支氣管、肺臟以及胸腔、膈?。ㄓ址Q橫膈膜)、腹肌等組成。氣息從鼻、口吸入,經過咽、喉、氣管、支氣管,分布到左右肺葉的肺氣泡之中(肺中由兩個葉狀的海綿組織的風箱構成,它包含了許許多多裝氣的小氣泡);然后經過相反的方向,從肺的出口處分支的氣管(支氣管)將氣息匯集到兩面三個大氣管,最后形成一個氣管,再經過咽喉從口、鼻呼出。與呼吸系統相關的各肌肉群,他們的運動也關系到呼吸的能力,是歌唱“源”的動力和能量的保證。我們日常的呼吸比較平靜,比較淺,用不著使用全部的肺活量,但歌唱時的呼吸運動就不同了,吸氣動作很快,呼氣動作很慢。如果遇上較長的樂句,氣息就必須堅持住。而一首歌曲的高、低、強、弱、頓挫、抑揚變化,也全*吸氣、呼氣肌肉群的堅強和靈活的運動才能完成。
2、 發聲器官
發聲器官,即發出聲音的器官。它包括喉頭、聲帶。喉頭是一個精巧的小室,位于頸前正中部,由軟骨、韌帶等肌肉組成。聲帶位于喉頭的中間,是兩片呈水平狀左右并列的、對稱的又富有彈性的白色韌帶,性質非常堅實。聲帶的中間又稱聲門,聲帶是*喉頭內的軟骨和肌肉得到調節的。吸氣時兩聲帶分離,聲門開啟,吸入氣息;發聲時,兩聲帶*攏閉合發生聲音。聲帶在發出聲音的時候是放松并張開的,以便使氣息順利通過。聲帶發聲,一部分是自身機能,一部分是依*聲帶周邊的肌肉群協助進行發聲運動。我們在聲樂訓練的時候,應該充分注意到這些肌肉群的功能作用,合理地運用它們,養成良好的習慣,避免在不正確的發聲習慣下唱壞了嗓子。還有喉嚨的上部與舌根之間,有一個很重要的軟骨,叫會厭。會厭的功能有兩個方面,一是起到聲門的保護作用,當我們吞咽食物和飲水的時候,它本能地自動蓋住氣管,讓食物通過時避免進入氣管,我們往往有時不小心喝水“嗆”了氣,就是會厭動作不協調所致。第二個作用是歌唱的時候,會豎起,形成通道讓聲音流暢地輸出。
3、 共鳴器官
人體的共鳴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口腔三大共鳴腔體。胸腔包括喉頭以下的氣管、支氣管和整個肺部。口腔包括咽腔、咽腔及口腔。口腔包括鼻腔、上頜竇、額竇、蝶竇等。在歌唱中,由于音商的不同,使用這些共鳴腔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一般來說,唱低音時,胸腔共鳴發揮最大,唱中音時口腔共鳴應用較多,而唱高音時主要是*頭腔共鳴發揮作用了。如果我們能正確、合理地運用好這些共鳴腔體,并相互協調配合好,那我們就能獲得圓潤、悅耳、豐滿、動聽的歌聲。
4、呼吸
做呼吸練習時,先做好正確的演唱姿勢,保持腰挺直,胸肩松寬,頭自如,眼望遠處,從內心到面部表情都充滿情意,然后,“痛快地嘆一口氣”使胸部放松,吸氣時,口腔稍打開,硬軟腭提起,并與提眉動作配合,很興奮地以后腰為主,將腰圍向外松張,讓氣自然地、流暢地“流進”,使腰和后背都有“氣感”,胸部也就自然有了寬闊的感覺,比如用“打呵欠”去感覺以上動作。
5、吐詞
發音練習的目的,歸根到底是為了更完善地演唱歌曲,所以必須要注意咬字、吐字清晰,正確地掌握語言的回聲,明確漢字語言的結構規律,將歌曲曲調與咬字吐字結合起來練習。
練唱時,將每個字按照出聲引長歸韻的咬字方法,先念幾遍,再結合發聲練習,以字帶聲,力求做到字正腔圓,聲情并茂,演唱時發元音的著力點,應盡量接近聲區的集中點,使三個聲區的共鳴得到銜接和靈活調整。
6、理解歌曲
唱好歌曲還要對歌曲的思想內容、表現手法以及詞曲作者、歌曲的時代背景,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再進行適當的處理,把歌曲的藝術形象準確完整地再現出來,達到以情帶聲,聲情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