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掌握藝術特長?這篇文章給你答案…
教育走到今天,已經成了每個家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關系到每個家庭的幸福指數。因此,每一次教育改革,第一項教育政策的出臺,都牽動著每個家長的神經。
就像電視劇《小舍得》里演的那樣,家長們也總是在“快樂放養”和“痛苦雞娃”中做著艱難而無奈的抉擇。(雞娃:詞語來自 “打雞血”, 言下之意就是給 孩子打雞血,不停的讓孩子去學習,去拼搏。這樣的孩子和家長行為叫做“雞娃”。雞為動詞。)
這不,今年5月教育部召開了新聞發布會。
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指出,美育課堂要讓每個學生都能掌握1—2項藝術特長,這是下一步推進學校美育改革的關鍵。
為什么要掌握藝術特長
王登峰說:“美育不僅僅是吹拉彈唱等技能,而是對人的全面素質的培養,特別是審美和人文素養的培養,而且一定是面向人人的。”
為什么是面向人人呢?反過來看看以前關于藝術生的經歷,或許能找到答案。
一所縣城里的普通中學,生源質量與重點中學自然無法匹敵,學校在升學率上會采取“曲線救國”的戰術——大力發展藝術特長生。
這種形式在普通中學里很常見,有特長的發揮特長,沒特長的也要創造特長。
在成為“特長生”以前,他們可能沒學過一天樂理,沒碰過一件樂器,甚至不確定是不是真的喜歡……前因后果聯系起來不難看出,在以前的教育方式里,學藝術不一定是喜歡,更多的是為了考學。
課表上雖然也有音樂、體育、美術課,但形同虛設,基本被主科占領,一學期下來課本嶄新依舊,不然就是被疊成了紙飛機。
當你問他們最喜歡的歌曲、藝術作品、體育明星是哪個,為什么時?他們的回答模糊而廣泛。
例如你喜歡聽什么音樂呢?他們的回答是:
“好聽就行。”“英文歌。”“輕音樂吧。”“我偶像的。”“電音!”“都有什么類型啊?”“抖音快手火什么,我就聽什么”……
有音樂老師將班里孩子的音樂喜好大致分了3類:
1、盲目跟風,對抖音、快手當下最火的網紅熱曲如數家珍,但熱度過去之后就立馬忘記。這個類型的孩子是大多數;
2、口味垂直、圈層化。比如有的孩子喜歡的網紅翻唱歌手;有的是二次元廚,喜歡古風社團、日系歌姬;
3、最后一類同學,似乎對音樂根本沒有興趣,聽歌和不聽歌對他而言并沒有什么區別,也就沒有所謂音樂審美。
從以上分類中不難看出,和80、90后那個年代相比,這一代的孩子們有了更多元、更廣泛的選擇;但與此同時,像抖音快手這樣“下沉“的平臺,讓很多粗制濫造又保質期短的“神曲”們,成為了一代孩子青春期的音樂底色。
這些現象無一不說明了,在教育中對孩子審美和人文素質培養的缺乏,讓本該起引導和熏陶作用的音樂課,缺席了他們的學生時代。
后來隨著特長生加分政策的取消,一部分以考學為目的學習藝術的孩子,也放棄了藝術學習的念頭,轉攻主要科目的學習。
但我們要明白,取消文藝、科技、體育等特長生加分政策,不是為了讓孩子忽略藝術培養,反而是為了更好的促進美育課堂的展開,真正的落實到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學習到基本藝術知識、藝術技能,不再存有較大的藝術學習差異。
藝術已經不是興趣課,而是必備課
目前全國已經有4個省將美育納入中考計分,同時還有6個省、12個地市已經開始了中考美育的計分,分值在10分到40分之間,而這個分值占比在以后的學業考試中只會逐漸增大。
對于家長來說,怎樣才能讓孩子在同等學習中搶占這部分的分數,成了頭疼的新難題。
對此,我認為家長可以有意識的從小對孩子的藝術審美進行培養,讓孩子在“美”的環境下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感知美、創造美,才是最基礎也最有效的美育。
幼兒時期是人的智力開發的關鍵時期,少兒時代是思維的發育階段,而進行藝術教育正是開發智力、訓練思維、培養靈感、提高少兒自身修養和氣質的一種有效方式;所以,從小進行藝術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例如在音樂審美培養和學習的過程中,能讓孩子從聲音中獲得愉悅感,還能從音樂中提升他們的樂感、節奏、審美、邏輯和口語等能力。而在音樂表演過程中,能鍛煉孩子的專注力、自控力、自信心以及受挫力,在開闊孩子眼界的同時,提升內心的自我滿足感。
當發現美、認知美變成孩子的一種主動習慣,在學習和考試中就會更游刃有余一些,不至于在新政策到來時感到焦慮和不知所措。
如果在未來,孩子缺乏藝術修養、感性智慧,想取得成功,孩子所遇到的困難是和這一代沒有受過像樣高等教育的人遇到困難是一樣的。
▼
美育從來不晚
暑期特惠 免費上體驗課
3歲以上即可學習
鋼琴/吉他/尤克里里/架子鼓
流行/民族/美聲
任你選擇
對器樂/聲樂感興趣的小伙伴們
趕緊抓住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