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上海國際藝術節的福,終于在11月的頭一天看到了久聞大名的民族歌劇《沂蒙山》。三小時的觀演后,“聲樂培訓”認為這是近年創排的民族歌劇中難得好聽、好看的一部。而一路回家,“聲樂培訓”又不禁在問,這一部好聽好看的歌劇,算得上一部好歌劇嗎?
從普通觀眾或者大眾的角度來看,《沂蒙山》是一部挺好的民族歌劇。
好聽。以膾炙人口的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為元素的音樂基調,給人以熟悉感和親切感,一下便拉近了“歌劇”這一西方體裁與中國大眾的距離。由海棠與林生兩位主角最先唱出的主題曲“等著我,親愛的人”、孫九龍的“再看一眼親人吧”等40個唱段,尊重中國觀眾追求旋律可聽性的審美習慣,在融入民族元素的同時也往流行的方向有所探索與嘗試,讓極具民族性的優美旋律回蕩在人們心間,朗朗上口、通俗易記。
好看。舞臺上兩座高達11米、且可以360度旋轉的“高山”,可謂舞臺上的定海神針,不僅彰顯出厚重感,更帶給觀眾無比的視覺震撼。而這定海神針也好似變成了孫悟空的金箍棒,收放自如。時而合圍、延綿一片,仿佛天然的合唱平臺;時而解體、巍然聳立,成為主角們的高光舞臺;時而輾轉反側、伸縮折疊,巍峨群山變起“魔術”,屋院、山洞、城墻、廣場,皆能于瞬間從山體中變出來。多媒體投影上的雪山、月色、火光、紅霞,紗幕中的雪花、火焰與麥浪,燈光、服裝的設計都與之相得益彰。頗具秧歌風的扇子舞、整隊齊步的八路軍等,都傳遞給觀眾真實而熾烈的情感。
有思想性。該劇通過女主人公海棠由普通群眾逐漸成長并覺醒為革命者的心路歷程,講述了海棠、林生、孫九龍、夏荷、趙團長等人在國家存亡與個人命運的糾纏中犧牲小我、軍民一心、團結抗戰的故事,傳遞并贊頌了沂蒙精神。這無疑是人民需要、建設社會主義新時代需要的紅色題材。
有民族性。膾炙人口的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被揉碎打散、發展改編,以序曲、間奏等形式貫穿全??;笛、嗩吶、琵琶、墜胡等民族樂器融入交響樂隊的配器之中;海棠極富山東特點的行腔、日軍翻譯官的唱段還運用了日本的傳統音階;甚至短小的一段扇子舞亦透著鮮明的山東秧歌的味道;哪怕每場前的紗幕畫面,也都似透著村野沂蒙山的版畫。此外,演員們都有意或無意地注意了行腔問題,根據腔詞關系和民族聲樂當中的一些行腔套路,將劇中的原創音樂演繹得更具地方特色和韻味。所有細節,讓臺下觀眾感受到一股濃濃的沂蒙風情。
應該說,無論從公眾的欣賞需求還是從文藝的時代需求來看,《沂蒙山》都值得肯定。但如果從最單純的歌劇標準來看,該劇卻存在著一些許多民族歌劇普遍存在的問題。
重慶學唱歌
學唱歌到重慶圖蘭朵聲樂中心,圖蘭朵創辦至今,有著雄厚的師資力量,老師皆是各大音樂學院畢業,教學經驗豐富,小孩子專屬的童聲唱法教學,成人專屬的成人聲樂,通俗唱法、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結合圖蘭朵半專業化設施設備(KTV歌唱訓練系統、多媒體系統、話筒、音響、錄音棚等)為學員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