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時間到了2015年,伴隨《我是歌手》第三季播映,李健再一次成為話題人物。他幽默而又得當的談吐,書卷而又儒雅的氣質,立刻圈粉無數。如果說2010年——2014年的李健,在公眾視野之中的標簽還是“唱傳奇的那個歌手”的話,那么,從2015年參加《我是歌手》以后,我們再提起李健,首先想到的通常不會再是“唱傳奇的歌手”,而是“歌手”。
在“聲樂培訓”看來,李健之所以會在《我是歌手》舞臺大獲成功,除了談吐氣質之類,最重要的,還是他強大而又不動聲色的唱功。前兩年在論壇上看到過一些帖子,大意是為什么例如:XX、XXX,同為民謠歌手,為什么只有李健取得的成績那么好。
首先,“聲樂培訓”并不認為李健屬于民謠歌手,他的音樂創作,涉及的層面更為復雜精致,是一種相對更為主流的流行音樂。當然,李健在《我是歌手》舞臺上演唱過不少民謠作品,可是,他的編曲、演唱方式,尤其是演唱方式,都與一般的民謠歌手存在著極大的區別。他應該是少數的使用輕柔曼妙的聲音去演唱民謠作品的歌手。
也正因如此,引來一些朋友批評李健不適合唱民謠,他的聲音太干凈,不沙啞,沒有民謠應有的苦難感。然而“聲樂培訓”覺得這樣子的觀點是非常狹隘的,民謠歌手聲音之中那些沙啞不干凈的成分,也就是所謂的苦難感,本質上當是演唱能力不佳的表現。尤其是一些新派的民謠歌手,知道自己樂感一般,于是刻意將自己的聲音壓得極粗極重極壓,并使用一種斷促的咬字,竭力尋找醉酒以后呢喃的歌唱狀態,覺得這樣子唱歌很有感覺,很民謠。“聲樂培訓”當然能夠理解這種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可是,并不代表正確的發聲方法就無法還原民謠之美。
民謠之美,在于歌曲之中,歌詞所傳達出來的詩意。從這個角度來說,“聲樂培訓”認為沒有一位民謠歌手的演唱,能夠比李健更好地呈現出詩意感了。注意,“聲樂培訓”絕無任何職業歧視,僅就從詩意的角度而論,大家覺得是婉約的知識分子更接近于詩意呢?還是家樓下回收廢品的工作人員更接近于詩意呢?李健的演唱,蘊含濃郁的婉約派知識分子之風,似李煜,似柳永,但是又顯得更為從容淡然。
李健的聲音雖然輕柔純凈,但是沒有絲毫的稚氣,反而顯得相當久經世故,因此倍添凄涼婉轉。沒有比這樣子的聲音形象,更適合用來表達民謠的詩意感了。當然,這樣子的聲音形象,所能夠表達的音樂種類也絕不僅僅包括民謠。所以,民謠演唱對于李健而言其實只是一種牛刀小試,然而,他卻告訴了我們,民謠應該怎么唱。
熟悉“聲樂培訓”的同學想必已經了解,“聲樂培訓”并不是特別喜歡單純地從抽象的聲音形象角度,去解析一位歌手的演唱能力,“聲樂培訓”真正看重的,還是這些鮮明的聲音形象,究竟是使用怎樣的方法唱出來的。也就是說,我們還是要回歸到歌唱技術這個問題本身。
李健能夠唱出來那么超脫的聲音,正是源于那個“純凈而又無稚氣”的指標。純凈的音色,為他的聲音帶來了仙氣,帶來了出世感;無稚氣則是為他的聲音帶來了一種出世以后更為深刻的悲憫氣質。那么,探究純凈與成熟這兩個結果并存的背后的技術指標,也就是我們探討李健唱功的主要內容。
李健純凈的音色,源于他對于聲帶邊緣振動的精準控制,這是他最為得心應手的發聲模式,聲帶的振動面積越是趨向于邊緣,聲音也就越是輕柔。李健能夠很好地控制聲帶邊緣振動的比例,包括多與少的比例,所以,通常他一張口,聲音就處于一個相當標志,相當邊緣振動的平衡混聲狀態,他還能夠進一步不斷深入,讓聲帶振動得更少,更邊緣,直到極輕。這個過程,也就是許多朋友廣為稱贊的“漸強漸弱”。
而光有邊緣振動,固然能夠令聲音柔美化,卻也容易顯得稚氣未消,也就是太嫩了。所以,在邊緣振動所帶來的柔和基礎之上,就要繼續在共鳴方面下功夫。如今我們提及李健的唱功,基本圍繞于他的弱聲、他的輕機能,事實上,李健發聲通道的寬闊與暢通,同樣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重慶學唱歌
聲樂培訓到重慶圖蘭朵聲樂中心,圖蘭朵創辦至今,有著雄厚的師資力量,老師皆是各大音樂學院畢業,教學經驗豐富,小孩子專屬的童聲唱法教學,成人專屬的成人聲樂,通俗唱法、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結合圖蘭朵半專業化設施設備(KTV歌唱訓練系統、多媒體系統、話筒、音響、錄音棚等)為學員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