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磁性”的聲音,其實是指“有共鳴”的聲音。人在發聲過程中,氣流會經過很多個共鳴腔,在這些共鳴腔體中,聲音得到加工美化,變得圓潤悅耳。不同目的的發聲實踐,要求我們調動不同的共鳴腔,以形成不同的音色。
例如,民族歌手追求的“面罩音”,共鳴主要集中在鼻腔上,美聲唱法常則涉及頭腔共鳴,男性播音員主持人常用胸腔、咽腔共鳴,而女性則注重口腔共鳴。對講臺上的老師們來說,口腔共鳴最為重要,當然,如果你愿意調動頭腔鼻腔共鳴,用京劇唱法來講課,新東方的舞臺應該也是歡迎的。
口腔在吐字中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重要的咬字器官——唇、齒、舌、腭等都在口腔里,它是語音的制造場,同時,口腔又是有聲語的“中音區”共鳴腔。掌握口腔控制的要領和技巧,做到“腔圓壁堅”,有一個“后開前有力”的口腔狀態,對增強字音的清晰度及圓潤度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那么,如何強化口腔共鳴呢?
簡單粗暴的說,共鳴腔體越大,共鳴越好。因此,從里到外打開你的嘴巴就成為了美化聲音的一大法寶。
提顴肌
從上唇到顴骨的肌肉叫顴肌。發音時,顴肌提起,似興奮地要唱的感覺,又似笑的感覺——但這個笑,不是咧嘴笑,而是會心的笑。顴肌松懶下掛(俗稱“拉著個臉”),發出的聲音自然冰冷無激情。
打牙關
有人講話習慣不好,總是牙關緊咬張不開嘴。這樣講課時必然音色發悶、發扁,還會影響吐字的清晰度。牙關在哪里?把手放在耳朵前方張嘴試試看,是否有凹陷?凹陷處即為牙關。(沒有卓子還真幫不了你,去醫院看看吧)。
打開牙關的動作要領是:說話時,上下牙關同時運動,而不是只動下巴。
挺軟腭
軟腭,通俗地講就是我們常說的“小舌頭”。倒吸一口氣時,你會發現你的小舌頭處于“起立”狀態,這就是軟腭挺起來時的狀態。這個動作可以使口腔后部空間加大,并減少灌人鼻腔的氣流,避免過多的鼻音色彩。
挺軟腭可以用“半打哈欠”或“舉杯痛飲”的動作來體會。所謂“半打哈欠”,就是嘴不要張那么大,但還是做了一個深吸氣的動作,此時口腔直對著的后咽壁有“吸涼氣”的感覺;“舉杯痛飲”時口腔后部的打開及用力深吸氣的動作,同樣會在后咽壁有“涼”的感覺,也可以體會挺軟腭的動作要求。
松下巴
在講課過程中,下巴應向內微收,處于放松、從動的狀態,不能著意,更不能著力。如果打開口腔的意識及著力點放在下巴上,不僅會導致喉部緊張、發音費力、口型不雅觀,更容易產生“大撒口”的狀態,從而使得聲音變得難聽,顯得“傻氣”,因此,無論從形象上看,還是從聲音效果講,下巴的大幅度活動是絕對應該避免的。
重慶學唱歌
重慶學唱歌到圖蘭朵聲樂中心,圖蘭朵創辦至今,有著雄厚的師資力量,老師皆是各大音樂學院畢業,教學經驗豐富,小孩子專屬的童聲唱法教學,成人專屬的成人聲樂,結合圖蘭朵半專業化設施設備為學員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